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学环境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渐恶化,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要实现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就需要人类加大对大自然的保护,将保护环境当成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帮助青少年尽快的树立起环保意识,培养青少年的环保观念。
小学环境教育论文 篇1: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一年中雾霾天气的数量也在增加。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环境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过程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因此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前提下,研究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环境教育 语文教育 渗透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有效的教育宣传活动来培养全民的环保意识以调动人们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全面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平衡。与此同时,环境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探索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演变规律,揭示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规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影响的科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献出绵薄之力。
二、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方案
1.运用教材资料,渗透环境教育
在小学语文内容的编写过程中,人教版课本上存在几篇和环境息息相关的文章,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只有一个地球》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领路人,需要将环境知识和语文教学中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辅相成,课堂才会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例如,教师在讲授《只有一个地球》的备课过程中,可以将多年以前环境的图片和现在所处环境的图片进行比较,这样对比看学生更能深刻认识到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可以在网上找《地球》纪录片的部分节选视频供学生观看。再有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进行环境教育,比如春天的沙尘暴的形成原因,让学生更加重视环境的保护,环保意识更加清晰。
教材知识本身就很枯燥乏味,教师一味的将教学任务完成,这样学生接受吸收的知识很少。如果教师一味将教材知识授课后,学生记住的少之又少,若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环境意识更加清晰,做起环保来很有干劲,因为他们知道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2.在作文训练中培养环境意识
很多学生甚至家长认为作文除了分值高,没有其他的价值。其实不然,作文是对学生平时阅读量的积累与总结,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上也提高了环境意识。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或作为考试作文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环境变化,再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师在讲授《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前,提前给学生安排写作任务“地球毁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再有在让学生写关于 “塑料污染”的作文时,首先要强调塑料的坏处以及塑料成分中含有对人类有利的成分,人们的在购物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布袋子来代替塑料袋的使用,这样既环保又便利。还有学生经常喝饮品的塑料管,這些塑料的使用本应该可以避免,但人们由于生活习惯的因素经常使用而没有意识到对环境的危害。另外教师安排优秀的环境科普著作供学生阅读和欣赏,拓展学生的灵感空间,然后要去学生每一个人都写一篇读后感,慢慢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文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运用,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内容方法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进而获得环境的相关教育。首先教师应该在进行课外活动前,将活动的内容准确无误的传达给每个学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捡塑料袋,打扫公园社区等公共场所,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始。再有教师布置学生以“保护水资源”为话题对自己家的用水进行调查,例如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洗脸,洗完脸可以浇花等等,若直接将淘米的水直接倒掉,那么洗脸浇花的水需要重新去打,这无疑是对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最后,教师在语文实践过程中要加强指导,根据教材的内容、目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活动方案,活动结束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加强总结,这样一来,环境保护意识就更加深入学生内心。
三、结语
在以上的分析中,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借助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平台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对环境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调动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献出自己的力量。小学作为少年时期的关键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成型,在这个阶段进行环境教育恰到好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因素,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整合环境教育和语文实践活动教育,将环境教育和作文教学相融合,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做好环境教育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姚兴文.浅谈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新课程(中),2016(10):244.
[2]李全世.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青年时代,2015(16):205.
[3]陈继红,张志宇,王爱华.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2-113.
作者:孙承波
小学环境教育论文 篇2: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融合渗透浅谈
【摘要】 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渐恶化,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要实现人类与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就需要人类加大对大自然的保护,将保护环境当成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帮助青少年尽快的树立起环保意识,培养青少年的环保观念。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就十分有必要将环境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生态环境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生态环境教学的主要措施。希望能够为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 融合渗透
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的客观条件。环境发展的好坏状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的高低。因此,注重环境保护,是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1]。那么怎样进行环境教育,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呢?我们也知道,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我们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紧密。有意识的将环境教学融入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环境意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因此,将环境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二者结合起来,就能起到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下面就具体分析了如何将环境教育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生态环境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深化学生对环境情感的体验
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情感的熏陶,可以将环境情感逐漸转化为学生的环境意识[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内容的设置,找出文章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可以很好的提高环境教学的效果。
1、通过朗读,深化体验。朗读是我们在学习语文课文时要做的第一项任务,它也是体验语文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通过朗读,可以更好的掌握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如这一句“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透过文字,进行充分的想象,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同时激发起他们对西沙群岛的向往之情。通过学习,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我们的大自然之美,产生出对自然之美的感激之情。
2、通过互动交流,深化体验。互动与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这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
例如:学习《大瀑布的葬礼》时,老师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为什么人们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人们对树木资源的砍伐这种行为对不对?面对已经消失的大瀑布,人们应该怎么做?通过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各抒己见。有些学生认为应该对砍伐树木的人进行处罚,有些人觉得现在应该多种树来弥补过失。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将环境教育融入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
3、通过音乐,深化体验。音乐可以很好的起到渲染课堂氛围的作用,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环境情感的体验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3]。
例如: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把《春天在哪里》、《找春天》等歌曲播放给学生听。在歌曲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更好的将课文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画面。领会春天带给我们的别样魅力,让学生们喜欢上春天、喜欢上大自然。
4、通过多媒体展示,深化体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事物最大程度的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出来[4]。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多媒体技术进行进行应用,可以让学生们对环境教学有身历其境式的体验。
例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用多媒体信息教学技术,将黄河水从清澈到浑浊、黄河周边树木由多变少、黄河决堤由小变大的变化过程在学生们面前清晰的展示出来,让学生们意识到黄河问题的严重性,激发起学生保护黄河,保护环境的热情。
5、通过角色扮演,深化体验。角色扮演是指让学生自己扮演课文中的人物,通过对课文中情节的表演,达到深化环境情感体验的目的。
例如: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时,作者写到珍珠鸟这种原本怕人的鸟类有一天竟然爬到了正在写作的作者身上,为了不惊动睡着的珍珠鸟作者停下了手中写作的笔,细细的观察起珍珠鸟来的细节。老师就可以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去体会人鸟的和谐相处,进而体会到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美好关系。
(二)在语文教学课堂外开展实践活动,将环境教学延伸到课堂外
1、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延伸。环保的学问不只存在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而且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环保理念只有辅助实践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5]。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环境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更要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践,将其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环保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环保能力。
2、向社会实践延伸。环境问题不单纯是某个个人、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性问题。只有我们在社会中进行具体的环保实践,才能够让环保理念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够在环境治理中看到成效。
例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我们知道文中的小村庄因为人们的乱砍滥伐最终被侵袭的洪水给淹没了。老师可带领学生开展植树种草种花活动,从自己身边的绿化做起,为保护环境奉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认知方式、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小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到语文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树立起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通过实践改善环境现状,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沂颖.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D].郑州大学,2013.
[2] 徐燕.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学周刊,2014,12:128-129.
[3] 杨文学.浅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才智,2014,12:65.
[4] 王元华.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赤子(中旬),2014,03:366-367.
[5] 吴堃.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163-164.
作者:缪建锋 周芳
小学环境教育论文 篇3:
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环境与我国社会的平衡发展。因此,本文对如何将环境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为我国的环境问题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环境教育 小学语文 应用
由于语文具有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等重要特征,因此这就决定了环境教育和语文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字或语言了解环境知识,掌握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环境是促进人类发展与前进的重要保障条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将环境教育应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不仅可以从小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能增加语文教学的内涵。
一、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例如水土的流失、森林面积的减少,水资源的污染、稀有动物的濒临灭绝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有所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文字描述,语言表达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归纳总结、背景介绍、新课导入等多种手段,向学生描述环境问题,从而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例如在《特殊的葬礼》课文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向学生描述塞特凯达瀑布以前的美丽景色,它位于风光美丽的巴西,是世界上最大、最宽的瀑布,气势恢宏,站在它的面前让人感觉到生命的美好。但是现在这条瀑布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让学生带着环境问题进入《特殊的葬礼》的学习中。
(二)利用数据向学生说明环境污染的现状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相关的数据向学生说明环境污染的现状,帮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例如在《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教师介绍淡水资源的分布以及利用现状。目前,世界上的面积有70%左右被水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只占总水量的2.5%,并且在淡水资源中只有0.3%的水能够被人类所利用,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六十多个国家面临着用水困难的局面,从而树立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又例如在《沙漠中的绿洲》的课文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描述阿联酋人们治盐碱、治沙漠、栽种花草树木、绿化环境等措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数据,增加说服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现状的认识。
(三)图片展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关于环境的图片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带给人类的灾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这些图片的内容可以包括土地龟裂、森林火灾、酸雨降落、河流干枯等。
二、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中,才能使得环境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通过朗诵,强化学生的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 的课文中,向学生讲述孩子都长大了需要去履行,植物妈妈的孩子由于不像牛马那样有脚,不像小鸟那样有翅膀,但是植物妈妈们利用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实现了旅游的梦想。这篇文章的情感丰富,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强化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让文章与小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小学生爱护植物,愛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感受,丰富学生的体验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感受,这对丰富学生的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生命桥》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向同学提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需要对小羚羊、老羚羊以及猎人说的吗?如果你是老羚羊你会怎么做?你学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就会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在此时就应该利用学生们的这些观点和看法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
(三)角色表演,深化学生的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能加深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从而深化自己的体验。例如在《珍珠鸟》中,教师可以根据文中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珍珠鸟落到了作者的肩膀上,并且睡着了这个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使他们在扮演过程中体会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赖的那种美好感觉。又例如在《云雀的心愿》的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在树林飞行的过程中,看到人们对树木进行乱砍滥伐的场景。教师可以就此把文章改写成剧本,让学生进行表演,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三、合理开放延伸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较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并且合理的开放延伸文章的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放延伸的范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向课外作业延伸,例如在《特殊的葬礼》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两个作业,一个是在瀑布的葬礼上,想象巴西总统会说些什么?另一个是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写出一份关于环保的约定;其次是向科普读物延伸,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例如《少年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等,从而加深小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了解;再次是向日常生活延伸,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环保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环境教育不仅渗透到课本中,还应该渗透到生活中,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制定一份用水计划,并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最后是向社会延伸,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要对其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见到效果。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通过调查、宣传、访问、建议等手段融入到社会的环保工作中,例如在学习《沙漠中的绿洲》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对学校或小区作一个绿化环境的调查,并写成调查报告,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环境的现状,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环境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进一步深化教材内容,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探索环境教育的渗透方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儒芳.刍议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东方文化周刊,2014,(5):105-105.
[2]周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我见[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2):73-73.
[3]张慧.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2):211.
[4]赵秀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大观周刊,2012,(33):221-221.
作者:韦卫琴